氣候監測
廣州城地處北緯23°6 ¢,已在熱帶范圍未,又居海濱,距海100 公里左右。土地平坦,夷曠開闊,故瘴癘絕少。夏無盛暑,冬無霜雪,四季不明,樹木常青,花開四時,田野常收,年中只有冷熱之變,災多因旱澇失時。故廣州氣候以熱濕為特征。夏多伏暑,但多驟雨(即白撞雨),能壯早禾。三冬久睛,可回南致雨。故有" 冬雨汗流" 之諺。秋冬早晨多霧,春夏淫雨,三伏不熱,連陰轉涼。故各志都說:" 四時皆是夏,一雨便成秋".又說:" 急脫急著,勝似服藥".按今天氣候觀測紀錄仍可證實上述古代氣候的正確記述。
廣州因地處熱帶,故太陽照射很強,因每年夏天太陽有兩次正照頭頂(正午無人影可見),即在六月初旬和七月中。但在冬季太陽最低還有45°以上,故輻射仍多,戶可北向,即古書所謂" 北向戶 的地方。故廣州只有涼季而無冷季,即因太陽直接輻射年總量達59千卡/厘米平方,以秋季天睛最多,故" 秋老虎"已成為傳統的酷熱天氣的代名詞。但由于平原開朗,海風調節,水網又密,蒸發時水汽吸熱多,加上云多,雷雨多,故七月、八月反不覺酷熱。溫度平均不超過28.2℃,比山區的韶關29°2c低-度,比" 中國火爐" 的武漢29.2°c 、長沙30° c,九江29.2°c ,地理學上南北回歸線之間地區,即為熱帶。重慶29.2°c低上一度多。極端高溫更比內地低。廣州最熱只到38.7°c ,但韶關達42°c ,比武漢42.2°c ,長沙43°c ,九江41.7°c ,重慶44°c 低三度以上。故夏無盛暑。
" 冬無霜雪" 按近三十年紀錄,未有下雪記載。但按阮元《廣東通志》記載淳祜五年(1245年)十二月大雪三日,積盈尺余,炎方所未也".道光《南海縣志》載:" 永樂十三年" (1415年)乙未冬有雪".故廣州素稱" 炎方" (即熱地)。幾百年才有一次,霜也很少,據百葉箱內觀測記錄,廣州是無霜日的。但據地表溫度來看,廣州有2.4 霜日;霜時很短,多左凌晨,日出即散,故人們不易看出。故今日熱帶作物移入,不會霜死。時間多發生于一月上,中旬寒流侵入后放睛的早晨。古人未詳記,故說成無霜。實則是年有年無,有年也不重。如1955年1 月重霜3 天是很少見的,那年白云山農場地表溫度為-6.0 °c ,靜水成冰片。蕃薯、香蕉、菠蘿、木瓜、荔枝霜死很多。8 時霜始散。古謂" 粵入不知霜" 是有根據的。
" 四季不明" 的情況今天還存在。如夏雨即涼,深冬回南天,單衣搖扇。四時常青、常花。沒有真正冬天存在。如按每五天平均溫計算(即候溫)在22°c以上為夏季,廣州有39候,可見夏長,10°c 候溫以下的冬季是不存在。即廣州季節是長夏轉秋,秋又轉春,春又轉夏,冬季不存。故廣州古來季節都可以" 長夏無冬,春秋連續" 來說明。因此,以旱季濕季來分是更加切當些。即春夏季為雨季和秋冬旱季之分比氣溫分季節要清楚。
" 樹木常青" 指樹林多為常綠樹,今天亦然。目前廣州附近林子可稱熱帶季風雨林。這種林是常綠樹為主。因在無霜或少霜區可不落葉來避寒,且終年可生長(候溫在10以°c 上),芽、葉、花等不致冷死,樹木不用休眠期來抗寒,加上冬天有雨水,故生勢不錯。
" 花開四時" 是由于廣州濕熱氣候下,花期可兩次(如木波蘿,菠蘿等),故似是四時有花,實則因各種花開花期不同,花期長(3 月到半年)互相錯合的結果,如白蘭一月仍有花開,全年開二次的木菠蘿,三次花的菠蘿,全年花的香蕉等,便形成了各月都開花。連最冷的二月也有許多花開。這可用廣州清初以來的花市盛會來說明。歲末二月(農歷一月)是最冷時期,但這時花市的花很多。而北方卻是萬里枯黃景色。按古書記載,花市起子乾隆,盛干嘉慶以后,因外商要香花制茶而興。張心泰《粵游小志》:" 每屆年暮,廣州城內雙門底,賣吊鐘花與水仙花成市,如云如霞,大家小戶,售供座幾,以娛歲年".同時人(咸、同間)徐澄溥有" 歲暮雜詩" :" 雙門花市走幢幢,滿插籮筐大樹禾農,道是鼎湖山上采,一苞九個倒懸鐘(見《菊坡精舍集》)。同治十一年(1872)《續南海縣志》稱:" 花市在藩署前(即今財廳前),燈月交輝,花香襲人,炎敲夜尤稱奇麗".可見歲末及平常花市古已有之。以十三行、槳欄路和雙門底、財廳前兩地為中心。牡丹、芍藥、梅、桃、金橘,桔、茶花,雞冠、吊鐘、水仙都有大批出售。牡丹來自山東,在原地谷雨才開,到廣州立春即開,相差達五個節氣。由今天近郊有花地,有專業花農,吊鐘在清遠,花縣、肇慶、四會都有花山專種情況來看," 四季常花" 一語至今仍對。情況也和清初大致相若,只今天花市品種增加(如銀柳、菊等),地點增加擴大,如由十八甫槳欄路自開馬路后(1918——1919),更為集中,婦女也來看花市:光復南、楊巷(古稱羊巷)都有。雙門底擴大到西湖路、教育路。1960年更開東川路和同福路二花市。故《廣東新語》"嶺南花不應節候。十月間,梅與菊齊發。正月菊亦有花。也是花開四時現象之一。
田野常收 指近郊田土終年生產而言。冬季北方已不種作物而南方仍種。如郊區冬季為蔬菜旺季,魚塘、果、蔗不少在冬季收成。冬種作物也多,和今天情況相似。如《張府志》都說:" 下番禺兩獲之余,則蒔萊,為油種,三藍以染紺,或樹黃姜,或蔓青,蕃薯。大禾田既獲,則以海水淋稈燒鹽。其平阜高崗亦多有荻蔗、吉貝麻,豆排草,霍香,果瓜之植……地無廢壤,人無游手者矣".可見古廣州郊區農業之盛
" 年中只有涼熱" 即指長夏和相連續的春秋季而言。秋春涼季,長夏熱季。故有些花長年可開(如人心果,木瓜,香蕉等),有些開幾次花,如楊桃開五次花,甚至被人認為" 花不應節" ,如花市有菊,和北方秋菊不同,即因廣州冬天實為北方秋季,故菊可開于深冬。
" 旱潦失常" 也是廣州氣候特點。由于位于季風區,氣流南北交替,冬冷吹北風,夏熱吹南風,南北冷暖氣流相遇成雨區。如氣流有變動,廣州即可成少雨時期或淫雨時期,易成水災和旱災了。因為季風區氣流是不穩定的。其中尤以颶風雨為著,往往一次颶風即成災害,如宋開寶八年(975 年)十月" 廣州颶風"起,一晝夜雨水二丈余,海為之漲,飄失舟楫" (《宋史。五行志》)。" 永樂廿年(1422)夏五月己未颶風暴雨,海水漲溢" (黃佐《廣東通志》)。如季風失常也每成旱災,如《廣東通志》稱紹興十六年(1146年);" 廣州久旱".《番禺縣志》稱萬歷廿三年(1596年) "春旱后又秋旱,赤地千里".即春無雨到,秋無颶風,都成旱災。如1963年由冬到明年秋天九個月中,未下過一場大雨。古書所記,不是誤傳,故水利措施仍很重要
按廣州日均溫等于和大于10°c 的全年日數總積溫達8 ,000 °c 左右,已是全國最高溫地區,足夠全年耕作的需要。濕潤情況可由雨水表示。廣州年平均總雨量1727.8毫米,也是全國最多雨量地區,和世界上濕熱的熱帶氣候相比也不遜色,故廣州劃入濕熱的熱帶中。由天然林相看來,廣州附近的林相也是熱帶雨林類型。如林內優勢樹種不顯,故群眾稱它為" 雜木林".藤本大而多,附生、寄生,氣生植被也有。樹種多為熱帶廣泛分布種,具板根(木棉、人面子、榕、菩提等);老莖生花(如木菠蘿、楊桃等)、光滑樹皮,衰頹葉(葉初出時垂直避光下垂,如芒果,荔枝等)、滴尖葉(葉尖特尖,利滴水)、鋃鉗葉(葉層層交錯吸收陽光)等熱帶雨林生態。冬季較早,但仍有寒潮雨,如在" 花市" 中,也每遇寒風細雨天氣。
夏季長,午后雷雨(即白撞雨)也是廣州氣候特點之一。這使水田水溫突降,故有利于早稻。據今天觀察,氣溫在33°c 時(即伏暑天氣氣溫)水田已達40°c 水溫,燙傷水稻根部,使灌漿期水稻吸收養分減少,造成空粒,尤以沙質田土易曾溫為害較深。可見古書所載白撞雨能壯早稻。
三冬久睛,回南致雨也表示廣州冬暖情況。冬天睛天可以維持半個月,日間最高達22°c ,最低也有12°c ,故成為冬日搖扇的天氣。冬天如無寒流,廣州本地天氣是仍然很熱的。勞動即出汗,故有" 冬雨汗流" 之稱。《廣東新語》云:" 三冬多暖" ,又云:" 冬間寒二、三日復暖" ,也指出這種情況。
春夏淫雨是因為廣州在春夏之交時,正好是北來冷氣和南來暖氣在此相接觸。故暖氣流被冷氣流冷卻,水汽凝結成雨,即冷暖氣流接觸的鋒面上的冷卻雨水來。這個冷暖氣流相交接的鋒面在沿海地方停留時,或在羅平山脈受阻滯時,都可以形成廣大的雨區(200-300 公里闊的雨帶),使廣州一連十數天下雨,水漲成災。
;" 春寒雨至" 就是說冷氣南下把暖氣抬升成雨,又稱" 南撞北" 天氣。古書記載淫雨為災的確不少,如嘉靖43年(1564年)" 正月月雨至八月,淫雨壞禾"即為例子。
寒潮侵入,但仍不能影響熱帶的特點,且成為廣州得天獨厚之處。如冬季有一較冷期,可殺死田土害蟲,又可致雨,北方植物可南移,對生產起了很大的作用。諺語說:" 干冬濕年,禾黍滿田" ,即表示了干寒潮和濕寒潮對農業生產的好處。故廣州城為一美麗和富饒的熱帶季風區城市,在中國享有數千年的歷史,今天在世界上也同樣盛名,即與其氣候的特征有關。《史記》云;" 番禺亦其一都會也。珠、璣、犀、瑇瑁、果、布之湊。" 則廣州2000多年前,已成為富饒的熱帶物產集中都邑。而且到了后來,還發展成象牙和銅、銀的集散地。《漢書地理志》云:" 處近海,多犀、象、瑇瑁、珠璣、銀、銅、果、布之湊".比《史記》所記時(漢武帝時)多了銀、銅等項貿易了。
我國竺可楨教授等指出我國熱帶在五嶺之南。他在《物候學》一書中稱:嶺南則可說是我國亞熱帶的南界,南嶺以南便可稱為熱帶了。熱帶的特征是; 四時皆是夏,一雨便成秋.換言之,在熱帶里,干季和雨季的分別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別更為突出" ,可廣州是個美麗的熱帶城市,氣候學家也是承認的。
當然,廣州附近山多,故氣溫和雨量分布也不均衡,一般在1500-1800毫米之間。如黃埔、扶胥港一帶,由于北面受白云山遮擋南下寒潮,成為" 雨影區" ,南面又有市橋臺地擋住南風,故成為1550毫米以下少雨區,有利港灣建設。白云山地勢高,南北氣流遇山上升,凝結成雨,雨量在1800毫米以上。廣州地勢開朗,氣流暢通,也成為1710毫米以上雨區。